治疗常见病、多发病的常用中药材,对防治流感和肝炎作用比较显著,市场容量很大。因此应合理布局,加强商品基地建设,保持合理的储备,以应疫情需要。31.羌活
羌活别名黑药。为伞形科植物羌活(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.T.Chang)或宽叶羌活(Notopterygium forbesii Boiss.)的干燥根茎及根。具有散寒,祛风,除湿,止痛的功能。
羌活喜凉爽、湿润和较荫蔽的环境,野生于海拔2600-3500米的高山、高原之林下、林绿、灌丛、草甸。分市于青海东部及南部,甘肃中部及南部,陕西西部,四川西北部,云南西北部,西藏北部、东部及东南部等100多个县。如:
全国羌活产区分布表,四川省,分布县数43,主产区理县、黑水、小金、金川、马尔康、壤塘、阿坝、茂汶、松潘、南坪、丹巴、炉霍、道乎、色达;青海分布县数34,主产区共和、同德、兴海、达日、玉树、海晏、门源、祁连、互助、民和、湟中、循化、尖扎裕固、天祝、碌曲、临潭、迭部。
主产区四川,在50-70年代年平均收购置500-600吨;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,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,年平均收购量1600吨左右。青海在50年代,年平均收购量40-60吨,60-70年代年收购量为40—170吨。甘肃每年大约收购340吨。目前,全国年收购量约3000吨,产销基本平衡。
羌活是多年生野生药材,由于长期大量开发利用,资源已明显减少,蚕羌优级品率下降。四川阿坝州小金县等主产区资源危机日趋严重。由于森林资源减少,羌活的生长环境受到影响,再生能力减弱,情况令人担忧。应有节制地开发利用,使野生资源得以休养生息。32.郁金
郁金别名玉京。为姜科植物温郁金(Curcuma wenyujin Y.H.Chen et C.Ling)、广西莪术(Curcuma kwangsiensis S.G.Lee et C.F.Liang)、姜黄(Curcuma lomga L.)或蓬莪术(Curcuma phaeocaulis
Val.)的干燥块根。具有行气化瘀,清心解郁,利胆退黄的功能。
郁金喜温暖、湿润气候,栽培或野生于平坝、丘陵或较低山地。温郁金王要分布于浙江南部;主产浙江瑞安等地(称温郁金)。姜黄主要分布于四川、福建、广东、台湾等省、区,生产四川双流、崇庆、新津等地,块根称黄丝郁金。为诸郁金中质量最佳者。以上两种郁金,均销全国并出口,但产量低。蓬莪术主要分布于浙江,块根称绿丝郁金,又称黑郁金。广西莪术分布了广西、云南等省(区),主产广西横县、邑宁、钦州、上思、大新、贵县等地,块根称佳郁金,产量大,质量较差,销全国并有少量出口。
郁金在四川已栽培900多年,浙江温郁金也有几百年的栽培历史,广西栽培始于本世纪60年代。50-60年代,全国郁金商品主要来自浙江、四川。1957年两省产量350吨;60年代初因自然灾害影响,年收购量仅100-200吨;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,浙江、四川两省郁金生产逐年恢复,年收购量上升到600-700吨,广西郁金年产由200吨猛增到800吨,出现产大于销的局面。80年代中期,全国再次进入发展高潮,1985年收购量达1300吨,发生逾量。但从品种结构上分析,四川郁金仍供不应求。
80年代以来,老产区粮食问题已经解决,郁金种植面积扩大,产量增加,在这种情况下,应重点发展四川黄丝郁金。要及时更换黄丝郁金种子,提纯复壮,解决单产过低的问题。目前,郁金的生产以每年1500-1700吨为宜。33.知母
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(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.)的干燥根茎。具有清热泻火,生津润燥的功能。
知母喜温暖稍干燥的环境,耐寒、耐旱,忌高温、积水。适应性较强,野生于向阳的山坡、地边、草原和杂草丛中。分布于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辽宁、山东、河南、陕西、甘肃、宁夏等省、市、区。主产河北张北、易县、赤城、来源、阜平,山西榆社、五台、代县、寿阳,内蒙古扎鲁特旗、西乌珠穆、东台珠穆、林西、科尔左中旗、阿荣旗,辽宁铁岭、阜新等地。
知母历代采用野生资源。建国后,知母购、销量日益增长,1965年购、销量均700多吨,1970年分别增至1200吨和1100吨,1983年全国购、销量分别达到3600吨和1540吨。河北、山西、甘肃、陕西等省成功地进行了野生变家种。
知母生产应实行家野并举,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,合理利用野生资源。一方面发展家种知母生产,建立生产基地,以利资源永续利用。34.泽泻
泽泻别名水泻、耳泽、天鹅蛋等。为泽泻科植物泽泻[Alisma orientalis (Sam.) Juzep.〕的干燥块根。具有利小便,清湿热的功能。
泽泻喜温和、阳光充足的环境,栽培于海拔800米以下的水田。分布于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广东、广西、福建等地。主产福建建瓯、建阳、顺昌、福州、漳浦和四川都江堰、崇庆、彭山、犍为、富顺及江西广昌、石城、宁都等县、市。产福建、江西者称“建泽泻”,产四川者称“川泽泻”,均为川、闽地道药材,销全国并出口。
泽泻历史上野生于中原及江、淮地区,栽培始于明代万历年间,据记载,清光绪年间,建瓯年产量高达2600吨左右,民国时期,川泽泻最高年产600吨,一般年产400吨。建国后,全国泽泻生产迅速发展。50年代后两年平均收购446吨,供应不足;60年代中期年收购量上升到2000多吨,产大于销;1978-1979年,全国年平均收购量6000多吨,发生严重逾量;1985年收购3600吨,产销品基本平衡。
泽泻产地多,生长期短,技术简单,生产易上易下。因此,泽泻生产要合理布局,建立商品生产基地。加强对生产者的信息指导,签订产销合同,减少生产中的盲目性。目前泽泻的年需要量一般在3500吨左右,年收购量控制在4000吨为宜。
35.草乌
草乌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(Aconitum kusnezofffii Reichb.)的干燥块根。具有祛风除湿,温经止痛的功能。草乌即是常用中药材,又是传统蒙药和藏药,其花、叶、芽均为蒙医习用。在南方,乌头(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.)的干燥块根(野生品及栽培小侧根)作草乌用。
乌头喜温暖湿润气候,北乌头耐寒、耐旱。均野生于山地、丘陵之潮湿林下、林缘、沟谷及草甸等处,栽培宜疏松肥沃的砂壤土。北乌头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等省、区。主产内蒙古呼伦贝尔盟、哲里木盟、赤峰市、锡林郭勒盟、乌兰察布盟、巴彦淖尔盟等,多为蒙医使用。其余各省多自产自销。乌头分布于河南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北部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陕西、甘肃等省、区。主产四川江油市、安县、北川、平武、青川、广元、城口、布拖等县,陕西汉中、城固、勉县、南郑等市、县。
1957年全国购、销量均为90吨左右,1978年分别达到670吨和370吨,增长6.5倍和3.1倍,1983年购、销量各350吨左右,产销正常。
北乌头、乌头及各地习用的多种乌头均有大毒。应加强对中、蒙、藏医和民间用药指导,保证安全。乌头碱、次乌头碱均有镇痛作用;制草乌加工炮炙品具有强心作用,应进一步研究新用途,生产高效、特效药品。36.穿山龙
穿山龙别名穿地龙、爬山虎等。为薯蓣科植物穿龙薯蓣( Diocorea
nipponicaMakino)的干燥根茎,具有祛风湿、止痛、舒筋活血、止咳、平喘祛痰的功能。为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原料。与本品性质、用途相同,皂素含量高,资源丰富的还有盾叶薯蓣(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.H.Wright)和黄山药(Dioscorea panthaica Prain etBurkill)等。
穿山龙喜温暖湿润、半荫蔽环境。野生于山坡、林绿、灌丛、沟边。主要分布于内蒙古、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贵州、湖北、湖南、山东、安徽等省、区。盾叶薯蓣主要分布于甘肃、陕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湖南、湖北、河南等省。
穿山龙直接用于中药配方较少。近代科学发现,穿山龙等除含蛋白质、脂肪、薯蓣碱、纤维素、木质素、多糖类、色素及多种氨基酸以外,还含淀粉和多种甾体皂甙。皂甙加酸水解成皂甙元(皂素)含量:穿山龙0.37—5.78%,平均1.8%;盾叶薯蓣1.01-16.15%,平均2.5%。为合成避孕药、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重要原料,具有很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。目前,世界上用薯蓣皂素合成避孕药、激素类药物达60种以上,我国已能合成30种以上。为充分利用丰富的穿山龙资源,60年代,开展了全国性的专题调查,随即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利用,生产了大量的氢化可的松、强的松、黄体酮、肤氢松、炔诺酮、大力补、甲基睾丸素、丙酸睾九素、避孕药片、复方司-18甲基炔诺酮片、复方长效黄体酮注射液等药物,为防治疾病和计划生育作出了重要贡献。薯蓣皂素还出口东南亚和欧洲一些国家,换汇较高。
保护和利用穿山龙等资源,使之转化成经济价值较高、用途广泛的新药,是今后生产发展的方向。本品大规模开发利用以来,由于缺乏统一规划,开发过度,部分地区资源大量减少。目前,穿龙薯蓣等野生蕴藏量为20万吨左右,必须开源节流,定点定量收购。在资源集中的地区,要实行封山育草。进行人工栽培的研究,培育后备资源。盾叶薯蓣分布于低海拔地区,适应性强,发展潜力大,皂素含量高。目前四川、湖北等地已有栽培。
37.秦艽
秦艽为龙胆科植物秦艽(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.)、麻花秦艽(Gentiana straminea Maxim.)、粗茎秦艽(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.)或小秦艽(Gutiana dahuricaFisch)的干燥根。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“秦艽”和“麻花艽”,后一种习称“小秦艽”。是清湿热,止痹痛的常用中药材。
秦艽喜湿润凉爽气候,耐寒。野生于半阴山地草甸、林缘、灌从或沟谷等处。栽培宜肥沃的砂质壤土。分布于北京、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四川、云南、陕西、甘肃、宁夏、青海、新疆、西藏等省、市、区200多个县(市、区、旗)。其中,秦艽和小秦艽主产于西北、华北地区;麻花秦艽和粗茎秦艽主产于西北和西南地区。
秦艽为多年生野生药材,历来以野生资源为主。因产区地势高寒,生长缓慢,资源不多,长期供应小足。过去因交通不便,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秦艽较少开发。1957年,全国收购1000多吨,1960年至1965年,因内蒙古资源减少,全国年收购量徘徊在500多吨,市场供应出现了脱销断档,7O年代,内蒙古秦艽资源逐渐恢复,甘肃甘南高原和祁连山,以及陕西秦艽被开发利用。1976年收购量近700吨。70年代末期至8O年代,中药市场放开后,出现盲目采挖的情况。1978年全国收购秦艽1400吨左右,市场供应得到缓和,但秦艽资源进一步减少。据调查,很多地区泰艽资源濒临绝境。
秦艽用量日益增加,资源日趋减少,难以恢复。应总结陕西、甘肃等省野生变家种的经验,筛选、培育生长周期短、产量高的栽培品种,建立生产基地,发展商品生产,尽快解决秦艽紧缺问题。同时,组织力量,对近缘植物进行系统研究,寻求成分相似、资源丰富的代用品,以缓解供求矛盾。38.桔梗
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 [Platcodon grandiflorum(Jacq.) A.DC.]的干燥根。具有宣肺,利咽,祛痰,排脓的功能。
桔梗喜温和气候,耐寒,喜阳光,怕积水。野生于低山荒坡草丛、林缘、灌丛及丘陵草甸处。栽培宜阳光充足,土层深厚,肥沃疏松,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。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江西、山东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陕西、甘肃等省、市、区600余个县(市、区、旗)有分布。如:
全国桔梗主产区分布表,河北省,分布县数49,主产区定国、定兴、易县、宽城、抚宁、青龙、卢龙、迁西、承德;内蒙古分布县数23,主产区牙克石市、莫尔达瓦、布特哈旗、阿荣旗、鄂伦春旗、额尔古左、额尔古右;辽宁分布县数37,主产区辽阳、岫岩、凤城、本溪、宽甸、义县、庄河、西丰、绥中;吉林分布县数44,主产区龙井市、永吉、旺清、辉南、梅河口市、桦甸市、和龙、八道口区;黑龙江分布县数24,主产区宁安、海林、穆棱、林口、密山市、东宁、伊春市、依兰、宝清;安徽分布县数27,主产区太和、来安,宿县、亳州市、霍山、定远、怀宁、广德、桐城;河南分布县数20,主产区 新县、桐柏、西峡、鹿邑、交城、占氏、灵宝;湖北分布县数49,主产区太冶、大梧、广水市、蕲春、英山、亭山、罗田、钟祥;四川分布县数57,主产区梓潼、巴中、金堂、仪陇、绵阳、苍溪、中江、南部、万源;贵州分布县数65,主产区正安、锦屏,都匀市、清镇、榕江、从江、平坝、平塘、荔波;山东分布县数20,主产区泗水、临沂市、蒙阳、栖霞、泗川、文登市、龙口市;陕西分布县数8,主产区商州市、洛南、城固、山阳。
桔梗栽培始于明末清初。建国后,由于医药工业的发展,桔梗成为生产治疗外感风寒、祛痰止咳中成药的主要原料,桔梗的需要量不断增加。60年代后期,年收购量已达3400吨左右,野生资源很难满足市场需求,桔梗的人工栽培相继在若干省大面积进行。70年代中、后期,因桔梗收购价格医上调,安徽、四川、江苏等省发展很快,仅四川1977-1985年平均种植15万多亩。1983年全国家、野桔梗收购4500吨。商品严重积压。近年,东北朝鲜族用桔梗作咸菜用量增加,使桔梗价格上扬,再次刺激了农民生产积极性。1989年全国桔梗种植面积2.9万亩,年收购3200多吨。
桔梗野生资源经过长期开发,分布区域缩小,资源蕴藏量减少。应控制野生桔梗的采挖,使之休养生息。根据自然条件,商品质量,生产技术水平,因地制宜,在主产区建立生产基地,根据市场需要安排生产。家种桔梗必须是二年或三年生,限制一年生商品进入市场,以保证药用质量。
39.党参
党参为桔梗科植物党参[Codonopsis pilosula(Franch.)Nannf.〕、素花党参[Cndonpis pilosula (Franch.) Nannf.var.modesta(Nannf.) L. T.Shen]或川党参(Codonopsis tangshen Oliv.)的干燥根。具有补中益气,健脾益肺的功能。
党参喜夏季凉爽的气候,耐旱、耐寒、耐热、怕涝。野生于山地之林缘、草甸、灌丛或草原。栽培宜土层深厚、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。分布于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福建、山东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陕西、甘肃、宁夏、青海、西藏等省、区380个县(市、区、旗)。主产山西、甘肃、陕西、四川等省。如:
党参的药用历史可上溯到唐宋时期。据考证,山西壶关,陕西凤县等地在清代就有党参栽培方法的记载。1936年山西党参年产150吨,1941年陕西年产65吨,价格昂贵,销路甚畅。建国后,党参的发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:50-60年代,为恢复生产阶段,发展比较缓慢,家、野党参收购量多年徘徊在2000吨上下;1968-1970年为4000-5000吨,货源不充裕,市场供应时有紧缺。70-80年代为发展阶段,1975-1978年收购量猛增到1.5万吨,年销售量8000-10000吨,商品逾量;1983—1985年年收购量达6万多吨;1986—1989年调整到5000—8000吨,产销基本平衡。
党参野生资源较少,主要依靠家种提供商品。为了稳定生产,应重点发展党参、素花党参、川党参等传统品种。重点扶持山西、甘肃、陕西、四川等主要商品基地。研究党参在食品和日用化工品方面的新用途,扩大应用范围,充分发挥党参的生产潜力。40.柴胡
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(Bupleurum chinense DC.)或狭叶柴胡(Bupleurum scorzomeri-foium Willd.)的干燥根。具有疏散退热,舒肝,升阳的功能。前者习称“北柴胡”,后者习称“南柴胡”。其次。同科植物竹叶柴胡(Bupleurum marginatum Wall.ex DC.)在部分地区亦作柴胡入药。
柴胡喜凉爽稍干燥的气候,耐寒、耐旱,怕积水。野生于较干燥的山坡、林缘、林中隙地、草丛及沟旁等处。栽培宜壤土、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土。分布于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山东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四川、云南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宁夏、新疆等省、市、区500余个县(市、区、旗)。如:
全国柴胡产区分布表,河北省,分布县数54,主产区围城、赤城、隆化、丰宁、涞源等;山西分布县数86,主产区方山、交城、盂县、朔州市、平定、五台等;内蒙古分布县数35,主产区察哈右后、察哈右中、察哈右前、和林格尔、卓冷、武川、凉城、鄂伦春旗等;辽宁布县数36主产区朝阳、建昌、建平、凌源等;吉林分布县数45,主产区抚松、珲春市、安图、敦化市、浑江市、延吉、桦甸市等;黑龙江分布县数33,主产区大庆市、杜尔伯特、林甸、富裕、青冈、龙江、海林、牡丹江市等;河南分布县数11,主产区卢氏、灵宝、桐柏、西峡、蒿县等;湖北分布县数36,主产区郧西、房县、郧县、保康、随州市等;四川分布县数28,主产区万源、南坪、巫溪、巫山、黑水等;陕西主产区14,主产区宝鸡、商州市、山阴、陇县、宜君等;甘肃分布县数19,主产区庆阳、武都、卓尼、陇西、礼县、临潭、武山、华池等。
柴胡以野生资源为主,用量颇大。30年代,华北、华东及东北区年平均收购量2000余吨,销天津、上海、郑州、汉口、广州等地。建国后,在开发利用野生资源的同时,四川、河南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等省开展广野生变家种工作,以四川、河南等省栽培产量最大。1978年以来,全国每年购、销量为在5000吨和4000吨以上。
对柴胡野生资源要有节制地采挖,以利于休养生息。要继续发展家种生产,以适应日益增长的药用需要。根据市场预测,近期柴胡的收购以每年4000吨到4500吨为宜。
41.射干
射干为鸢尾科植物射干[Belamcanda chinensis(L.) DC.]的干燥根茎。具有清热解毒,消痰,利咽的功能。
射干喜温暖气候,耐旱、耐寒。野生于山坡、干草原、沟谷及滩地。栽培宜肥沃、疏松、地势较高、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,主产吉林舒兰、梅河口、辉南、通化、柳河、集安,黑龙江富裕、龙江、泰来、杜尔伯特、大庆、林甸、安达、肇州、明水县(市),河南信阳、新县、商城、沁阳县(市),湖北新州、随州、枝城、郧县、神农架、麻城、宣恩等县(市)。
射干一直依赖于野生资源,由于产地分散,商品量较小,供应不足。湖北自70年代开始野生变家种以来,到1985年已发展到4000余亩。1976—1986年累计收购700吨,为缓解供求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射干为常用中药材,80年代以来,购、销基本平衡,市场比较稳定。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内销售量不会有大的增长(特殊情况例外),开发利用应按市场需要,稳定生产,有计划地收购。
42.黄芩
黄芩又名条芩、子芩、枯芩。为唇形科植物黄芩(Scutellaria baidcalensis Georgi)的干燥根。具有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,止血,安胎的功能。年代中期,黄连生产有了新的转机,并出现持续发展的局面。年平均收购量由60年代末期170吨上升到80年代初期的600多吨,80年代后期,年平均收购置2000吨左右。供求基本平衡,结束了长期紧缺的历史。
目前,黄连的生产基本适应日益发展的药用需要,这是建国后40年的奋斗结果。今后要坚持按需生产原则,防止盲目发展。进一步研究,提高单产,特别要提高雅连的产量。要解决好林药矛盾,使黄连生产持续稳定发展。45.银柴胡
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(Stellaria dichotoma L.var.lanceolata Bge.)的干燥根。具有清虚热,除疳热的功能。
银柴胡喜干燥向阳的环境,耐寒、耐旱。野生于固定或半固定沙丘、干燥草原或向阳山坡等处。栽培宜阳光充足,地势开阔,排水良好,土层深厚的砂质壤土。分布于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吉林、陕西、青海、宁夏等省、区80多个县(市、区、旗)。主产于宁夏陶乐、盐池、灵武、同心、中卫,内蒙古阿巴嘎旗、鄂抚克前旗、苏尼特左旗、乌审旗、鄂托克旗,河北平山、隆化、阜平、迁安、康保、邢台、抚宁及青海门源、循化、民和、乐都等县。销全国大部分地区,并有少量出口。
银柴胡之名始见于《本草纲目》,列于柴胡项下。清代《本草逢源》将银柴胡从柴胡中分立出来,自成一种,距今已有300余年的药用历史。银柴胡野生资源较少。为解决药用需要,宁夏、内蒙古于70年代末期相继开展野生变家种试验,并获得成功。70年代,宁夏野生银柴胡收购量仅1.5-2吨。由于扩大了种植面积,1983年收购量为4.5吨,1986年上升到15吨,1988年达到70吨。虽然银柴胡的生产不断发展,但商品仍供不应求。
银柴胡生于干旱贫脊的荒漠地带,分布区域狭小,生长缓慢,需要数年、乃至十余年时间,才能采挖。产区气候干燥,生态脆弱,加之过度采挖等原因,使银柴胡野生资源不断减少。应加快家种生产步伐,尽快满足市场供应。并对野生资源进行保护。
46.紫草
紫草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[Arnebia euchroma(Royle) Johnst.)内蒙古紫草(Arnebia gutata Bunge)或紫草(Lithos 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.et Zucc.)的干燥根。前者习称“软紫草”,后者习称“硬紫草”。具有凉血、活血、解毒、透疹的功能。
紫草适应性强,耐寒、耐旱、耐脊薄。在温暖湿润或较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均能正常生长。野生于丘陵、山地边或干燥多石的灌丛及荒漠草原。全国近300个县(市、区、旗)有分布。其中,新疆紫草分布于新疆,主产和静、阿克苏、乌恰、塔什库、温泉、昭苏、阿图什、叶城、博乐等县、市,销全国大部分地区,并出口。紫草分布于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苏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贵州、四川、陕西、宁夏等省、市、区,主产吉林汪清、珲春、通化,辽宁本溪、义县等县、市,产量较小,销部分地区。滇紫草分布于云南、贵州、四川等省,生产云南大姚、贡山、宁蒗、兰坪、华坪、永胜、泸水、丽江、宾川,四川木里、盐源、会理等县。内蒙古紫草分布内蒙古、甘肃等省、区,主产内蒙古阿拉善左旗、乌拉特后旗等。长花滇紫草分布于西藏、青海等省、区。
过去药用紫草以硬紫草和滇紫草为主。50年代后期新疆发现软紫草,其化学成分与硬紫草基本相同,且紫草素及其衍生物的含量比硬紫草高出3倍,被列为紫草主流品种。据新疆统计,1959年收购10吨,1968年逾80吨,1974年增至115.6吨,80年代年收购量稳定在80-120吨之间。硬紫草因资源分散和长期开发,收购量逐年下降,目前仅吉林、辽宁等少数地区有调出。滇紫草、内蒙紫草还有一定的蕴藏量。
紫草为野生药材,自50年代末期购、销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。新疆紫草和滇紫草资源较为丰富,应有计划地扩大开发量,以保证药用需要;硬紫草产地广,野生资源不足,应逐步开展野生变家种,增加后备资源;另外,针对我国部分民族地区长期以同科植物作紫草使用的习惯,应加强科学研究,从中发现新资源,扩大新用途。
47.紧菀
紫菀别名小辫儿、夹板菜、驴耳朵菜、广紫菀。为菊科植物紫菀(Aster tataricus L.f.)的干燥根及根茎。具有润肺下气、消痰止咳的功能。
紫菀喜温暖湿润的环境,野生于山坡、草地、沟边、路旁等处或栽培于丘陵、山地。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陕西、甘肃、山东、河南、江苏、上海、浙江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省、市、区。家种紫花主产安徽涡阳、亳县、利辛和河北安国、定州、深泽、安平等地及河南南阳、新乡等地。尤以安徽涡阳及河北安国紫花产量大,质量好,商品称“辫紫菀”,销全国并出口。野生以黑龙江伊春、木兰、密山、林甸和吉林临江、八道江、旺清等地及内蒙古扎兰屯、额尔古纳、宁城等地资源较丰富。但东北及内蒙产者根数目少且短,不堪入药。
紫菀家种始于明末清初。50年代,全国收购500吨左右,销售约250吨。60年代,主产区安徽、河北、河南大面积种植,1966年3省收购7000吨,商品积压。经多年调整,生产趋于正常,但70年代末80年代初,全国家、野紫菀的收购置同时增长,商品库存量大。经过调整,目前产销又趋于基本平衡。
紫菀适应性强,易于种植,野生资源较丰富。但生产波动较大。鉴于上述情况,首先要协调家种和野生的关系,以家种为主,野生为辅,家野互补;其次是建立紫菀生产基地,培育优质高产品种;加强市场预测,稳定紫菀生产。野生紫菀种类比较复杂,应进一步研究,以便合理开发利用。目前,根据市场的需要,家种紫菀每年收购1100吨至1200吨为宜。48.山茱萸
山茱萸又名山萸肉、萸肉、枣皮。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(Corns officlvialis Sieb.etZucc.)的干燥成熟果肉。具有补益肝肾,涩精固脱的功能。
山茱萸喜温暖湿润、光照充足。野生于溪谷两旁林荫下、山麓及盆地边缘。宜于栽培排水良好、土层深厚的砂质壤上。分布在浙江、安徽、河南、湖北、陕西、山西等省。主产于浙江淳安、临安、桐庐,河南西峡、内乡、南召,安徽歙县,陕西丹凤、佛坪等县、市。以浙江的质量好,河南产量大,销国内外。
过去,山茉萸处于野生状态。建国后,特别是1958年国务院《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》后,山茱萸被列为国家管理的二类品种,生产受到重视,发展较快。生产区河南省,50年代收购量只有50吨,以后平均每10年翻一番,1984年达到400吨,为建国初期的8倍。1980—1989年,全国平均每年种植2.3万多亩,平均年收购量约800吨;1989年留存面积近30万亩,年收购量为1200多吨。山茱萸的年平均销售量由50年代的100多吨,上升到80年代的700-800吨左右。但是在1980年前的30年里,山茱萸一直供不应求。80年代中期,山茱萸年收购量达到1000吨以上,满足了市场需要。
山茱萸属于多年生植物,生长期在几十年至几百年,受益时间长。目前已有相当生产规模,幼树全部投产或进入盛果期,产量将会进一步增加。为此,应控制生产,有计划地更新;加强在地果树管理,提高单产;根据山茱萸具有滋补肝肾的特点,应着眼于中成药产品和保健食品方面的开发利用,拓宽使用范围,以保护和支持山茱萸生产。